蒲慕明院士做客光华讲堂 揭秘大脑的可塑性

发布时间:2019-04-12 浏览量:912

201943日,在学生发展空间(黄玲玲楼)202报告厅,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做客光华讲堂,为同学们带来 “大脑的可塑性”主题讲座。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专项助理孙衍刚,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龙年,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江文正、党委副书记徐敏华,光华书院院长温玉亮、党委书记赵旌旌、光华书院副院长谢雨杉共同出席。

讲座由林龙年教授主持,他先就大家对脑科学的关注点和相关研究做了简介,并表示中国的脑计划正在启动,号召大学生抓住机遇,参与到国家大科学计划研究中提升自己。


在同学们热切期盼中,讲座正式开始。蒲院士首先指出,大脑作为最重要也最难理解的器官,最有意思的现象是它的可塑性,即个体出生后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形成新的结构和功能。人们的学习记忆就是大脑可塑性的直接表现。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

蒲院士向同学们展示了大脑组织构成图片,指出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负责不同的脑功能,其中控制脸部和手部的皮层占比面积特别大,是因为有众多的神经细胞来调节脸部和手部功能的行使。对手部锻炼的越早,特别是左手,大脑皮层的活跃面积越大。


神经网络的认知与探索

在讲到神经网络时,蒲院士表示,脑研究之所以成为科学界的重大挑战之一,是因为神经网络由近千亿神经元通过百万亿个突触联结组成,是大脑学习记忆的结构基础,以特殊神经环路实现感知、运动、思维等功能。即使是基于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这些已被研究透彻的结构领域,神经网络依然具有很大复杂性。


赫伯学习法则与假说

在讲到“学习与记忆是可塑性的基础”时,蒲院士向同学们介绍了赫伯学习法则:同步的电活动可造成突触加强或稳固,不同步电活动可造成突触削弱或消失。通过解释海马区记录到的电活动造成的突触“长期强化(LTP)”和“长期弱化(LTD)”现象,向在场观众说明学习是形成记忆的过程,记忆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怎样提取记忆

  赫伯假说在功能上和结构上都是很好的假说,它的目的在于解释感知知觉的记忆,储存在突触的强化和弱化之间,有的强化,有的弱化,就会使神经联结的功能发生改变,只要再度激活已储存的改变后的联结,就可以达到提取的目的。蒲院士进一步向同学们举例说明了这一记忆提取的过程。

大脑可塑性的变化

就可塑性的变化来说,蒲院士表示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这期间大脑不断变大,皮层不断加厚,形成神经联结网络。神经网络是出生以后才形成的,它不但会增加,而且也会消减,当消减异常时会造成不同的疾病。此时就涉及到发育关键期的可塑性,每一种功能都有特定的关键期,如视觉功能在23岁之前就会形成,语言功能在67岁之前就会形成,但环境会影响神经网络的形成,如果在特定的时间段没有足够信息的输入,就会导致之后功能异常,或在之后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学习。

聪明才智的来源

蒲院士进一步向大家解释,从神经网络发育角度来看,智力来源于神经网络,没有神经网络就不能处理信息,出生之后人所处环境引起的一系列电活动塑造了神经网络,所以智力形成和所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然,智力形成也和基因有关,如果基因缺陷造成网络异常,就属于遗传病的范畴。基因是神经网络形成的基本材料,环境提供了利用材料的途径,决定了网络的功能,二者缺一不可。

蒲院士的讲座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提问非常踊跃,蒲院士耐心地给出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引发了蒲院士关于“中国科学家责任心”的阐述,他指出,中国科学研究要走与西方不一样的路。以脑科学为例,西方基础研究成果颇丰,但应用滞后于实践导致脑疾病问题没有得到实际解决。而中国科学家聚焦于奉献社会,在理论大厦搭建良好的情况下着力于解决脑部疾病等一些问题。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这一番话,引起现场掌声雷动。

    

    


交流后,为使同学们有能直接参与脑科学重大研究计划的机会,孙衍刚研究员介绍了“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项目”以及神经所“暑期学校”的学习实践机会,邀请同学们加入。

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如果说“大脑的可塑性”主题讲座让同学们看到了脑科学的世界,那么“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项目”就为想要尝试脑科学研究的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门,期待同学们的积极尝试,如蒲院士所期,把个人成长与国家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肩负责任,不忘使命。


                                              文案|渠荟超、缪丹祎

                                              摄影|林祉恒、廖漫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