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志远TED:世界环境日,共同关注臭氧层空洞的发现和应对

发布时间:2020-06-05 浏览量:207

 “志远TED”第四讲回顾

学员自选分享主题,专业嘉宾在线指导,全场参与互动交流,202065日下午,恰逢第49个世界环境日,“志远TED”第四讲“地球的‘保护伞’怎么了?——臭氧洞的产生和应对”开讲,本期主讲人是来自2018级地理科学专业本科生胡冶。北极首次出现臭氧层空洞,这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全球气候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臭氧层空洞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起来听听光华学子说!


关注学科前沿 积极思考探索

炎热夏季来临,空调实为一降暑神器,但是谁能想到在近一百年前问世的空调制冷剂氟利昂会给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捅了个大窟窿!几个月前,胡冶留意到《自然》杂志刊登的“北极地区首次出现臭氧层空洞”的文章,开始思考臭氧洞异常的相关问题。胡冶向大家讲述了南极和北极两个地区发现臭氧层空洞的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臭氧层的损耗不仅导致地表的太阳紫外线UV-B(UV-B280~320nm)辐射增加2%,伤害生物的眼睛、直接伤害人体免疫系统,降低人体抵抗力;还会使低层大气中的烟雾日趋严重,甚至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胡冶介绍了人类应对臭氧层空洞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在这场“补天进行时”中,同属地球村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需要贡献一份力量。

图:地球“保护伞”怎么了?——臭氧洞的发现、危害及应对

如何让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如何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能够融入同一场讨论?主讲人胡冶,在准备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也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与尝试。他摒弃了准备已久、却相对质朴枯燥的幻灯片,转而探索更加新奇别致的动画形式进行视觉呈现。在他精心描绘的这张无界画布上,同学们尽情“遨游”,让臭氧层空洞的相关知识都变得愈加生动有趣。除了视觉效果上的“高要求”,为了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也能轻松听懂内容并参与讨论,主讲人不断润色文字、寻找贴合大众生活的切入点,从最初平无奇的专业汇报,历经打磨,摇身变为一场易读、可读的全民科普。



多元学科交叉  溯源臭氧空洞

根据学生主讲人选定的分享主题,活动邀请到了三位相关领域的专业嘉宾参与分享和讨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孙茜老师,从光化学反应的机理讲述了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机制。通过一张在太空中地球披着水蓝色“薄纱衣”的图片,孙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臭氧层在太空中的样子。立足物理化学的专业视角,借助光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向同学们阐述了臭氧层被破坏的机理,剖析含氯氟的氟利昂和含溴的哈龙类物质等卤素气体造成臭氧层空洞的原理。

从光化学反应的机理讲讲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机制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董开武老师,带领大家揭秘氟利昂的由来与归宿。从氟利昂的研制者——小托马斯米奇尼讲起,他生动地讲述了氟利昂从生产到被禁用的历程。氟利昂为什么在大众视野中只能“昙花一现”呢?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董老师借助图片和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了氟利昂性质、危害以及它对臭氧层产生破坏的化学原理,并分析了几类替代物的优缺点,引发思考。

氟利昂的由来与归宿

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周立旻老师,立足大气动力的角度,以《科学》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引入地球臭氧层何时出现,从平流层环流场的角度阐述了臭氧层演化的机理,并分析了空间高能粒子沉降和平流层环流对臭氧消耗的影响,并谈及全球变暖背景下平流层环流场的变化对极地臭氧的影响,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深入探索的好奇心。

有关臭氧层的一些故事


师生交流对话 畅议地球环境

臭氧层空洞问题涵盖了多学科知识,除了地理、化学、物理之外,生物、生态、环境等各学科门类也有所涉及。在对话交流环节,主讲人以及参与活动的各学科学生踊跃提问,与在场嘉宾围绕臭氧层保护、科研方法、环境保护等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但未来环保之路任重道远,必须继续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本期“志远TED”适逢“世界环境日”,演讲主题着眼于身边事、社会事、全球事,启迪青年学子借助专业所学进行思考与探究,用科技的力量助力国家发展、人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