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 | 带你走出“天坑”——从另一个角度看生环

发布时间:2021-09-28 浏览量:96

未来大学,由于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深度交叉融合,人为主观的学科区分、壁垒、界限,如理工农医经管艺术等门类的边界,如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区分,将逐步淡化。跨学科融合、超学科发展成为主流。”本学期志远沙龙特别策划“跨学科融合的1+N种可能”系列,邀请不同院系专业教师走进书院学生社区,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带领书院学子创新思维模式,探索无限可能。

2021922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张秋卓、张勇、陈雪初三位老师带来第一讲,启发同学们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多元发展道路。


主讲导师介绍

张秋卓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生态修复方面颇有建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过80余篇论文。

张勇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上海市环境与生态高峰学科“生态文明教育与环境科普创新”团队负责人,著有《环境管理学》(高教版)、《环境问题观察》(高教版)等教材和著作10余部。

陈雪初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曾作为访问科学家在美国伍茨霍尔海洋生物实验室工作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等高水平期刊上,蓝碳湿地研究被Nature选为研究亮点报道。

一、导师分享——生环世界很精彩

有人说生环是个“坑”,那么欢迎入“坑”,因为这是一个优渥的“坑”。交流活动上,张秋卓老师以我校的生环学院情况为基础对生态环境类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是生态、环境与工程相融合的学院,学院学生在本科阶段广泛参与实验,进行野外观测,依据个人兴趣确定研究方向;近年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本科学生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呈上升态势。

张秋卓老师为大家介绍研究基地

同时,生态环境类专业的研究生报考与录取人数也逐年攀升,国家和学校为硕博学生提供丰厚的津贴、奖学金和大量的对外交流机会,为有意向在生态环境类专业进一步研究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以实际行动鼓励更多的学生进一步深造。

入坑”能干什么?张勇老师给出了答案。活动现场,张勇老师提到了生态环境类专业实用性、交叉性强的特点,鼓励在本科阶段专业为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同学大胆报考生态与环境方向研究生。他说,生态环境类专业重在知行合一,是用来保护世界的学科。它的学习内容,涉及方面更加多样,实地考察的经历更多,实践的体验感也更强,当然,装酷的机会也更多了。比如别人眼中的艳阳天,在本专业的同学的眼中,或许就是O3含量超标了;别人看到风花雪月,我们同学能看到水土流失……学习生态环境类专业,其实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看待世界角度,也提供了让我们亲身实践的宝贵机遇。

同学们认真听讲

学习生态环境类专业,还能获得特别的成就感。陈雪初老师就为我们分享了他的生环工作经历:陈老师主持了多个生态项目的设计,如鹦鹉洲生态湿地,碧海金沙生态湿地园等项目。在活动现场,陈老师用图片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他丰富的实践经历:有在Plumisland(美国)时遇到的挑战;在佛罗里达大沼泽生态湿地园和各地人士合作学习;恢复后的鹦鹉洲吸引到了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来栖……这些活动带给了他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因为这些经历,陈老师有了更强的生态保护意识。他鼓励同学们,要抓住机会,敢于尝试,勇于担当,做出自己的事业,并把它坚持下去,让未来变得越来越好。

陈老师告诉同学们,生环是探索自然之路、解读自然天书、揭示自然奥秘的学科,应多读书,在书中获得新的感触和对自然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应以自然为友,以自然为师,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陈雪初老师展示他在外工作时的照片


二、提问交流——自己出发探生环

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了考研方向及具体的专业方向选择上。而对于选择学硕还是专硕这个大多数同学都较为关心的问题,老师都帮助同学们做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有启发性的意见。

同学提问

除此之外,同学们还针对未来的专业方向选择、行业发展趋势等提出自己的疑问,在老师的建议和启发下,对自己的专业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对生态环境类专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打破了同学们心中“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刻板印象。老师们用深入浅出的讲说结合丰富有趣的实践经历,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学科,只要肯做肯研肯坚持,自能跳出“天坑”,拥有广阔天地。

想与各专业的老师面对面交流?想探索跨学科融合的1+N种可能?下一期志远沙龙,等你来!


文案⼁黄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