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书院各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按照“强化组织引领、立足服务社会、促进成长成才”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班集体和团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由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2020-2021学年光华书院“党团班一体化”建设活动通知如下。
一、主题
“追光逐梦学‘四史’”
二、时间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三、路线
各个基层党团组织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以下线路开展社会实践项目。
(一)追寻星火燎原的党史
1.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是一幢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两层砖木结构旧式石库门住宅。这里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新青年》编辑部,也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地。同时,这里也是中共“一大”的筹备处和“一大”期间的“秘书处”。
2.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6号)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是一幢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俞秀松等8名青年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对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起了发动和指导的核心作用。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培养后备力量的所在地之一,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黄浦区兴业路76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是一幢坐北朝南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中共一大会址在1952年后成为纪念馆,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4.中共四大会址纪念馆(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今虹口区东宝兴路254弄28支弄8号处召开。会址原为坐西朝东的砖木结构假三层石库门民居。毁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共“四大”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次大会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为党的不断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南京西路325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全面反映上海地区历史发展的博物馆,自1954年开始筹备,至今收藏了大量的代表上海历史进程的文物和文献。马家滨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在上海都有丰富的遗存,见证了上海6000年创造的文明。2020.8.21-2020.11.8《不忘初心 伟大征程——从建党到建国红色文物史料展》。
(二)旋律中的新中国史
1.田汉铜像(地址:长乐路、富民路街心花园)
田汉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也是中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的先驱者。1995年,上海戏剧协会为纪念田汉在上海期间的创作活动树立了这座铜像,全身铜像高4.6米,基座为红色大理石,田汉身披大衣,内着西装,神态潇洒、目光坚毅的凝视远方。
2.田汉寓所(外观)(地址:永嘉路371-381号)
田汉寓所也是南国艺术学院的旧址,田汉在1938至1942年居住于此,从事新文艺运动,并创办以“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为宗旨的南国艺术学社,同时还主编了《南国月刊》,成为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人。
3.马叙伦旧居(外观)(地址:襄阳南路383弄32号)
马叙伦先生是现代学者、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缔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在1937年避居于此。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马叙伦提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并获得通过。从此,《义勇军进行曲》便在天安门广场和全国人民心中久久回荡。
4.聂耳音乐广场(地址:淮海中路1442号)
1992年10月28日,上海市各界人士纪念聂耳诞生80周年之际,在淮海中路复兴路口的街心花园里,建立了一尊聂耳的全身铜像,名为《起来》。铜像高近4米,敞开外衣,目光向着前面的群众,左脚跨出,正展臂指挥歌唱。
5.夏衍旧居(地址: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
夏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也是电影《风云儿女》的编剧,其旧居为假三层砖木结构的英国乡村式花园别墅,夏衍于1949年至1955年居住在此。1935年初,田汉意外被捕后在狱中把电影主题曲的歌词辗转交给了编剧夏衍,聂耳听说后主动向夏衍提出想为这首歌谱曲,就这样,《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
6.百代公司旧址(地址:衡山路811号)
“小红楼”是上海人对百代唱片旧址的俗称。1921年,法国人乐浜生在此设立唱片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录音棚。1935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灌制成片,传唱全国。一代又一代音乐家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一系列经典作品在这里完成唱片的录音、制作和发行。
7.四行仓库(光复路21号)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奉命据守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中国守军第88师下属某团中校团副谢晋元带领第1营的"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奋勇杀敌,打退日军10多次疯狂进攻,击毙日军200余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三)老洋房里的“红色基因”
1.武康大楼(地址:淮海中路1850号)
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承载着上海一个世纪的回忆”,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三栋船型建筑之一,原名诺曼底公寓。为更好保护建筑风貌、改善居住环境,徐汇区积极推动周边架空线入地及外立面修缮工程,成立党员攻坚突击队,用“绣花”功夫展现为民情怀,为上海还原最美的海派风情。
2.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地址:淮海中路1843号)
1949年春宋庆龄先生迁居于此,这里就成了宋庆龄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她经常在这里举行各种国务活动,会晤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也在这里会见了毛泽东、邓小平等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现为上海市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衡复风貌馆(地址:复兴西路62号)
衡复风貌馆原名修道院公寓,修缮后变身“衡复风貌馆”,作为综合文化展陈空间,分为“历史回溯”“活化利用”“衡复建筑”“红色记忆”和“百年人文”等主题展厅,通过展示风貌区的历史变迁和多元文化,展望未来卓越全球城市街区和海派文化范本。
4.巴金故居(地址:武康路113号)
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
5.张乐平故居(地址:五原路288弄3号)
张乐平因创作出“三毛”这一漫画形象而闻名全国,被称之为“三毛”之父,在抗战时期,积极宣传抗战,创作了大量揭露日军侵华罪行、歌颂中国人民伟大抗战精神的漫画作品,其故居是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里弄式花园洋房。张乐平于1950年6月至1992年9月在此居住,期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
(四)名人故居里的“信仰味道”
1.孙中山故居(香山路7号)
上海孙中山故居位于上海市香山路7号,1918至1924年间孙中山先生和夫人宋庆龄在此居住。1925年3月25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留下《家事遗嘱》,将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了夫人宋庆龄。此后,宋庆龄继续在寓所内居住,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离沪移居香港、重庆。抗战胜利后,1945年底宋庆龄回到上海,将寓所赠与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2.思南公馆(复兴中路523号)
思南公馆历史沿革始于1920年。这一年,沿"法国公园" (French Garden, 今复兴公园) 南面的"辣斐德路" (Rue Lafayette, 今复兴中路), 首批花园大宅拔地而起。随后的十年里,"辣斐德路"以南,"马斯南路" (Route Massenet, 今思南路) 以东,"吕班路" (Avenue Dubail, 今重庆南路)以西地区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吸引了大批当时的军政要员、企业家、专业人士和知名艺术家迁入,使该地区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居停和会聚之所。
3.周公馆(思南路73号)
上海周公馆,即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位于在上海思南路73号、71号。1946年~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在这里工作、生活,并曾在此接待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及第三方面代表沈钧儒、黄炎培等交换意见,还举行过中外记者招待会。
4.钱学森图书馆(华山路1800号)
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之际建成对外开放。图书馆总用地面积9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陈展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馆内基本展览分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部分。
5.毛泽东故居(茂名北路120弄5-9号)
毛泽东一生曾50多次来上海,其中,1927年之前就曾10次到过上海,因此在上海不少地方都保留有毛泽东的旧居。此处是他第9次来上海时居住的地方,这里不仅是他住得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富家庭生活气息的一次。当时,毛泽东除任中共中央局秘书外,主要是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代理主任,为巩固国共合作,推进国民革命而工作。杨开慧除料理家务,帮毛泽东整理文稿外,还去工人夜校讲课,从事工运和妇女工作。
6.蔡元培故居(华山路303弄16号)
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1937年寓居于此,一生致力于科学与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他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请各基层党团组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党团组织负责人可与指导老师、辅导员共同商议路线选择,并于活动结束后收齐活动新闻稿、照片、视频、感想体会等实践材料,汇总至书院团委社会实践部邮箱ghsyshehuishijian@163.com。
联系人:程浩淼
联系电话:18105877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