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沧桑四十年,青春献礼新征程

发布时间:2019-01-01 浏览量:270

“穿越沧桑四十年,青春献礼新征程”
户外定向越野活动新闻稿
——光华书院化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第三团支部

龙华陵园

    12月我们全体化学系同学在辅导员的带领之下,我们一行人乘车前往烈士陵园。当我们走入那扇由江主席亲笔题写的龙华烈士陵园大门时,一股庄重、凛然之气扑面而来。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是一座开放式陵园,园内青松翠柏,绿草如茵,雕塑神圣而庄严,环境幽静肃穆。我们沿着道路缓缓走到了刻有“丹心碧血为人民”七个大字的纪念碑前。
进入纪念馆后,神圣肃穆之情油然而生。一幅幅烈士照片略过我的眼前,这些照片和介绍板都讲述了他们的个人主要事迹,党的信念和理想。张困斋、罗亦农、赵世炎、林育南、李求实等1600余名烈士,所有烈士当中,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可他们的革命年龄已经差不多有10年。他们为革命事业不屈不挠,不畏牺牲,不惧强权的大无畏,也令我们感叹。为了革命,他们做了很多贡献,带动群众游行罢工,当街发放传单,组织起义,指挥战场……他们用自己的性命,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群众,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浪潮。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美好生活,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中国一大会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11月24日,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我们化学系全体新生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回顾党的历史,感悟新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与责任。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纪念馆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二是一大原址。展览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叙述,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馆内陈列了建党时期数百件珍贵文物、文献,结合视频,图片和根据原景复制的的蜡像等资料,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过程以及成立后的革命活动。
    在新天地的老街中,这是一幢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建筑,建于1920年的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楼下一间十八平方米的客厅内召开。来自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明、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包惠僧十三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出席了大会。正是它见证了中国开天辟地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里的空气因为历史的负重而肃穆、凝重,这里的一砖一瓦因为伟人的指点江山而熠熠生辉。我们在感恩和平、感怀幸福生活的同时,不会也不应忘记那曾令人荡气回肠、慷慨悲歌的昨天。

中国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在中北校区吃过午饭,参加了国际文化交流节后,我们来到了中国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感受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有为青年的爱国与壮志。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1920年,陈独秀回到上海,《新青年》编辑部也从北京迁移到上海法租界。《新青年》自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仍由陈独秀主编。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立后,它一度成为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近读《文汇报》,得知1959年即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新青年》上海编辑部旧址,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之际,又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
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上海主要历史文化纪念性公园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鲁迅纪念馆。
    走进大门,就看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还有特地从绍兴移此的石井栏、乌篷船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公园经百年的历史积累和不断改造建设,不仅保留了英国公园的公布形式,保留了南大门、饮水器等历史景观和紫薇等百年大树,而且揉和了中国造园艺术,形成了上海城市公园特色,成为一座名闻遐迩的纪念性文化休息公园。园内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海盗船、咖啡椅、电动游艇、垂钓。
鲁迅先生,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著作无数,其中《阿Q正传》、《孔已己》、《药》、《狂人日记》等都深刻反映了当时畸形社会下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况.他的著作对当时的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人们为改变中国落后状况而努力奋斗.
    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这也是当时的人们在追悼会上盖在他遗体上的三个字.最后可以说他是一个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应该学习鲁迅先生这种明智的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