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校·红旅探寻 | 漫步文化名街,探寻建筑历史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10

   20201031日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第四期团校踏上红色之路,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本次活动团校成员“兵分两路”:第一分队前往武康路,第二分队前往多伦路。希望能以文化名街和历史建筑为切入点,对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荟萃和人物精神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共同启航知史爱国!


01|武康之旅——聆听建筑吟唱的时代长歌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上海将自己的辉煌灿烂交付于外滩和陆家嘴,而把自己的温柔细腻全部隐藏在庭院深深的洋房和弄堂之中。而武康路就是这样一段永不褪色的上海梦,她将时代长歌刻在一砖一瓦间,吟唱给走入她怀抱的人儿听。

武康路分队在周培元老师的带领下,走访洋房弄堂,聆听建筑长歌。周培元老师现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是上海“建筑阅读”志愿者、上海徐汇区“人文行走”导师,他将建筑的艺术娓娓道来,又将时代的歌谣编织其间。漫步在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武康大楼,感受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烙印;行至西班牙事花园住宅“朱丽叶阳台”,沉醉于它的异域风情;路过武康路113号,遥想文学巨匠巴金在这里完成他最具知名度的《随想录》等作品;几家特色小店颇为和谐的“镶嵌”在洋房之间,那是百年名人路时代更替的缩影。历史的墙壁上早已爬满青色的藤蔓,丝丝绿意牵动百年的历史焕发勃勃生机。

通过本次活动,团校的同学更深入地感受到“上海历史文化名街”的魅力,了解近现代的政治文化历史,起到了“以文化人”的效果。在周老师详细的介绍之后,大家对武康路上有分量的名人故居和沿线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风格建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是从不一样的角度对党和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02|多伦之行——激荡前赴后继的革命历程

多伦路呈L型,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此起彼伏,鳞次栉比,风格各异。看似平凡的观光景点,却是中国抗战史上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发展的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政坛名流、文坛巨匠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留下来许许多多革命的印记。张家禾,19565月生。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上海市党校党性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2017年度上海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984年起,任职于虹口区委党校,从事教学工作,2016年退休。2010年领衔开发了,被上海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认定为示范性党性教育基地,现已成为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党性认识的重要阵地。

多伦路分队追随张家禾老师的脚步,回首上海革命历程。张家禾老师是虹口记忆传讲工作室首席传讲人,“多伦路街区的红色记忆”现场教学基地的领军人,在他口中,多伦建筑含蕴悠长,革命历史激荡人心。驻足大陆新村9号,致敬“民族的脊梁”,这座心事里弄房屋陪伴鲁迅先生走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故居斜前方仅16平米的寓所见证了瞿秋白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友谊,也见证了瞿秋白先生纯粹坚定的信仰;内山书店既是鲁迅先生那时与外界交流的秘密通道,也是先生与内山完造夫妇友谊的结晶;多伦路189号,赵世炎故居,亦是赵先生最后一处住所,见证了先生在沪领导斗争的历程,那些刻在年轮上的光辉岁月,在先生的故居中投影,在分队的眼中重生。

在张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了以鲁迅先生、瞿秋白先生、赵世炎先生为代表的中共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局势复杂的上海孤身一人进行城市斗争的光辉事迹,也了解到以中西功先生为代表的日本共产党员为二战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革命故居到内山书店,从永安里到左联会址纪念馆,同学们对前辈共产党人的光辉党性与不畏危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也对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青团有了更加确切的认识,而这也将激励他们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红色之旅,不虚此行。知史爱国,不忘初心!

文案|邱博然 孙金晶

出品|光华书院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