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巴金诞辰,传承自由精神:光华书院团日活动游巴金故居

发布时间:2019-11-25 浏览量:248

    20191125日,恰逢巴金先生诞辰115周年。1124日,光华书院2019级化学专业和生物专业的同学们来到位于武康路的巴金故居进行团日活动。



巴金——“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

    巴金先生原名李尧棠,是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巴金先生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冰心评价他是:“一位最可爱可佩的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将巴金的逝世形容为“一颗巨星陨落了,一面旗帜倒掉了”。巴金先生留给我们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是坚持不懈地追求光明,追求真理;以人道主义为基础,激烈持久地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以自我灵魂为基础,毫不留情的忏悔和剖析。



武康路113号,文人的耶路撒冷

    武康路113号那道窄窄的铁门,划分了里外的空气氛围,一踏入,心中便会强调因巴金这个名字产生的敬仰。巴金故居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待着同学们的到来。站在主楼的门口,眼前是趴着藤条的石壁,进入门厅,右手边的三泡台上,有茅盾、冰心、老舍、朱自清等著名作家的铜像,而巴金先生的铜像是其中最不起眼的那个。工作人员向同学们解释道:“巴老曾经无数次形容自己是‘一个小老头’,觉得自己平凡矮小。”但对于同学们来说,巴老的形象却越发高大了起来。


    穿过门厅,与正门相对的是客厅,巴老在这里接见了许多中外著名作家。展厅与客厅背后,是太阳房,巴老也就是在这,带病完成了《随想录》的最后两集——《病中集》和《无题集》。登上二楼,过道一侧就是四柜满满的书,工作人员告诉同学们,巴金先生懂六国语言,故居内藏有四十多个书柜,超一万册书可以说巴金故居内“无处不是书”。



    “记住巴金,我们就记住了那整个时代”,巴金的精神万古长青,巴老也就永垂不朽。在这次参观中,同学们游览了巴金先生的住宅,生活区和工作区。直观的感受了名人大家的生活状态,从巴老与常人一般的烟火气当中,品鉴巴老作为一名作家的伟大。这些收获,是巴金精神传承的基础,一代又一代,有人在传承,这种精神,这种力量,就会一直存在下去,激励着同学们,清心明志,沉稳有力,刻苦钻研。


同学感想

    今天参观了巴金故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巴金先生家中的卧室,卧室不大,仅有的“装饰品”也是书。这简单朴素的环境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即使空间十分有限,巴金先生依然用他的笔记录这世界,拥抱这世界,而这也正是生活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当代的我们所要学习的。   

——2019级生物专业杨晴晴


    在一条法国梧桐成荫的小路深处,伫立着一幢三层花园洋房,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一位跨世纪的老人,经历了百年沧桑风雨,承受着命运的跌宕起伏,依然不弃不离地爱着他的国家和同胞,以他的真情真心赢得了众人的钦佩和敬仰,就象他自己所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而巴金老人的作品定将永远鲜活,永远长青。

——2019级化学专业戴诗涵


    巴金的手稿中写到,“我按期把骨灰盒接回家里。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这一放,就是三十三年,直到200511月的一个清晨,二人的骨灰一起随着鲜红的玫瑰撒入东海波涛,结伴魂归天堂。这个细节让我对巴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一届文豪,柔情似水,感人至深的穿越时空的爱恋,值得我们铭记。

——2019级生物专业缠珊


    巴金的家低调而温暖,这里有普通人家的烟火气,也有着文学大师所独有的书香气息。从二楼书房到一楼太阳间的缝纫机前,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巴金先生从未停止写作,在轮椅上完篇的散文集《随想录》是文坛的瑰宝。这是世人敬爱的文学大师对阅读写作的热爱与坚持,是我们敬佩的闪耀品格。

  ——2019级化学专业叶芷芩


    巴金故居,上海繁华地段的一片净土。三层阁楼,后花园,古朴而别致。巴老家里最多的是书柜,陈列着中文,俄文,英文等各国语言的书籍,令人感叹他的才华横溢。我最最爱的是巴金故居的太阳间,在那样一个简单又温暖的地方,巴金先生肯定有过无数的灵感和才思,像散落的繁星般落在他的笔端。

 ——2019级生物专业阿拉依


    第一次参观了巴金先生的故居,这个地方陪着先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穿过大厅,走进太阳间,我仿佛看到了先生在书桌创作的样子。巴金先生曾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今天,我感受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他不仅仅是一个小老头,更是一代文学巨匠。

——2019级化学专业李莹

 


文案 | 李昌骏

图片 | 缠珊 朱茜 陈傲风 刘书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