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传灯者教育团队设计开发的“战疫云课堂”在上海、江西多个平台发布。“战疫云课堂”由14堂短视频微课组成,结合语文、数学、自然、劳技、心理等学科,聚焦病毒、瘟疫与人类,通过讲述什么是新冠肺炎,什么是病毒,人类抗击瘟疫的历史,病毒与野生动物的关系、病毒传播风险的数学解读、疫情趋势图的解读、热成像的原理、简易口罩的制作等话题,面向义务教育阶段低龄学生。
光华书院生物专业本科生董路遥、赖宇琴和李家雪发挥专业所学,参与到3堂微课(“新冠肺炎:可怕?不可怕?”“病毒、细菌那些事”和“被‘冤枉’的蝙蝠”)的建设中。课程在东方有线的百事通APP、江西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和“赣教云”等平台推出以来,已吸引400万次收看。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时效性于一体,广受师生及社会各界赞誉。
课程“被‘冤枉’的蝙蝠”吸引了10万余人观看学习
“追课如同追星 叫座更要叫好”
(《新民晚报》,2020年3月10日)
课程撰稿者如是说:
董路遥(“新冠肺炎:可怕?不可怕?”的课程撰稿者):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关于疫情的信息传授给小朋友们,使他们能科学看待和应对本次疫情,初步理解政府在应对本次疫情中所采取措施的意义,为抗疫做出一点贡献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
赖宇琴(“病毒、细菌那些事”的课程撰稿者):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始终关心疫情发展,心系祖国和人民,希望在疫情期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知识传递力量,筑起抗疫堡垒,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李家雪(“被‘冤枉’的蝙蝠”的课程撰稿者):作为一名科普爱好者,虽然不能像医务工作者一样在前线为抗击疫情出力,但通过文字能够把公共卫生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大家能够更理性、更客观地对待疫情,对待公共卫生事件,这本身就十分有意义,也是高校学生服务社会的一种体现。
文案 | 科学明航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