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劳模做客光华书院,共同见证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发布

发布时间:2020-05-01 浏览量:323

今年3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各行业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在校园蔚然成风,在第71个国际劳动节前夕,华东师大光华书院特邀学校校友、两届上海市劳动模范,向明中学高级教师丁凛为同学们线上报告,云端交流,让同学们感受一位教育劳模的成长史与奉献史,体悟工匠精神的内涵。


聆听劳模故事,感受工匠精神

讲座伊始,丁凛老师就通过“两劳两动(即劳德、劳心、动手、动脑)”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从教经历与劳动心得。廿二年来,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工作细致入微认真执著,受到师生家长的高度评价,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从事班主任工作中,她对每一个学生关心备至,用质朴的爱谱写了感人的篇章,所带班级多次获得“上海市先进集体”和“上海市金爱心集体”。

丁凛老师为学生答疑


丁老师认为,青年人想要成就未来人生首先要做到“劳德”,要德字为先,正直做人,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告诉学生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同时,青年学生还要学会“劳心”,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坚定不移的为实现理想去奋斗劳作,才能切身感受收获成功的喜悦。丁凛老师还通过徐根宝、唐蒙、邹市明、张贵和等劳动模范和劳动者的先进事迹,向大家阐释了何为“动手”,如何“动脑”,勉励同学们既要有亲力亲为追求幸福的能力和坚守,又要有创新精细高效高质的目标与追求。

最后,丁老师寄语光华学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劳动和创造,希望同学们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创造价值,成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践行者。


搭建劳育平台,探索劳育路径

长期以来,光华书院十分重视劳动教育,进行了多向度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一方面,书院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劳动中“长知识、增才干、做贡献”,近两年来书院累计开展27855小时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并支持110余个社会实践项目,累计实践时长达14848小时。另一方面,书院积极挖掘社区在学生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通过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楼层长队伍,充分发挥学生团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的主导作用;自201710月书院成立勤工助学基地以来,已为100余名经济困难生提供逾6000小时的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学生辛勤劳动助人自助。


书院勤助中心基地员工合影

2019年五一劳动节书院学生劳动合影


书院在创设劳动机会、探索劳动路径上注重回归劳动本源,通过与专业院系携手开展动手劳作,每学期初都会组织学生打扫理科专业实验室、档案室和机房,营造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此外,书院还搭建多个劳动教育平台,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到企业挂职和社会实践提供机会。目前,书院已与闵行区新虹街道、河南省栾川县、上海科技报、上海市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派森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基层组织、企业、科研院所签约共建,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以满足同学们多样化的劳动实践需求。

加强制度建设,出台劳育方案

书院党委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认真研究周密部署,制定了《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深入推进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办法》发布


 429日,上海市劳动模范丁凛与光华书院党委副书记涂皘共同宣布并见证了《办法》的发布。《办法》通过“123工作法”(一个体系、两个核心、三个平台),构建一个体现时代特征、凸显书院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光华书院第二课堂养成教育培养方案》“职业素养与求职创业”板块,作为必修学分;形成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立体覆盖的劳动教育模式和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五育融通贯穿渗透的劳动教育模式,通过寝室迷你马拉松、书院艺术工作室等品牌活动,尝试“体育+劳育”“美育+劳育”的融合探索;依托生活社区、学生社团和社会企业等平台,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劳动场所和机会。书院还决定,将每年五月定为书院的“劳动教育月”,集中开展劳动教育。首届劳动教育月活动也将于今年五一劳动节正式启动。

据光华书院党委书记赵旌旌介绍,书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初衷,就是要“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展现劳模们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创新创效的工匠精神,让同学们通过与劳模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和亲身的劳动实践体验,切实感受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满足,从而教育引导年轻人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文案|孙瑛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