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伦路街区由于历史上“越界筑路区”的存在,形成了“半租界”的独特政治格局,为左翼文人和早期中国共产党的秘密活动提供了生存空间,该区域红色资源丰富、密集程度高,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有30多处重要的名人故居和红色遗址,孕育着中国共产党的一方热土,无数革命志士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与身影。4月14日下午,光华书院第二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50余位学员赴多伦路,开始寻忆之旅,聆听红色故事,邂逅革命先烈。
学员们从位于山阴路132弄大陆新邨9号的鲁迅故居开始,这样一座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是鲁迅先生生前最后的住所。就在这样一座朴实的房中,曾居住着一身傲骨的“民族魂”,曾庇护着一颗至死为人民战斗的炽热之心。学员们站作一圈,安静而专注地听讲解老师讲述着鲁迅的一生以及他和上海的革命之缘……人虽已不在,但意志长存。
一条马路之隔,对面便是瞿秋白的旧居。他曾说:“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听着他的一词一语、他的人生与选择,我们明白了共产党人为了信念的所能做出的无私奉献,也看到了共产党员令人钦佩的气概。
走走停停,我们了解了鲁迅、茅盾、瞿秋白的“左联三角”;我们走过山阴路上中西功与尾崎秀实的那“情报对角线”;路过了恒豊里,聆听了陈延年的成长;走进了内山书店,从内山完造身上体悟到国际主义情怀……我们就这样走着,用脚步丈量着中国革命之分量。
从山阴路走到历史文化街道多伦路,沿路的楼阁风格各异,在这样独特的建筑背后,是百年前的卧虎藏龙:赵世炎、陈望道、鲁迅、周建人……多少先进的思想在这里悄然诞生,又有多少革命先烈在此遭受非难。就这条小小的路,它是中国革命史真实的旁观者。
最后一站——李白烈士故居。这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中共党员,他收发一通通电报和情报,于深邃的城市,立在“刀尖”上行走。就在上海解放前夕,他被敌军所捕,面对严刑逼供,他仍缄口不言。就这样,他眼看着解放的曙光,却永远合上了双眼。听到此处,我们心中,敬意肃起。
通过实地参观、现场讲解,青年学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在尖锐残酷的城市革命斗争中,无论是党的早期领导人,还是普通的地下情报工作人员,都能始终坚持忠诚于党的革命品质、无畏的革命奉献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多伦路一路走来,学员们心灵得到了洗礼。
【随行感悟】
通过这次的参观,一个个历史书上的人名在我的脑海中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烟不离手,极其瘦弱却短小精悍的鲁迅先生,将手中的笔化作一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脏;国际友人内山先生,一家内山书店虽小,却为众多爱国仁人志士提供了大庇之广厦;懦夫畏死终须死,志士求仁几得仁,一位位先烈为革命事业前仆后继……我们珍惜当下美好生活的同时,前人的奉献我们更当永远铭记。
——杜晨鸣18级物理专业
此次社会实践我们与许多故居,旧址,文人战士再一次相遇。虽不曾踏入门中,但仅仅是听取老师的讲解便可感受到当时的上海,是政治与文化相交的焦点,是一个时代与另一时代相接的港口,是中国与世界相遇的站台。
鲁迅,瞿秋白,他们既是文人,也是文学的战士,他们以笔为武器,于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在此诞生,这便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多伦路的社会实践已然结束,然而,其卧虎藏龙的文人志士之气却并不就此止步。恰相反,它由此而散发出来文化气息革命热情,将整个上海浸染。“忠诚,奉献,信念”让我们在此处体会并铭记。
——李丹迪 18级化学专业
在三周理论课的培训后,书院为我们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即瞻仰红色景点,去到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主将——鲁迅的故居。老师为我们讲解了鲁迅先生在这个地方住了一段时间,期间用笔杆当做武器,创作了很多的有分量的文学作品,如《且介亭杂文》、《故事新编》等,用文字在与敌人做着斗争,毛主席评价鲁迅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在实际听了鲁迅、瞿秋白、烈士李白等的故事后,更加钦佩他们身上的这种民族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周蕾 17级数学专业
一次多伦路的红色之旅,一场与革命先烈的跨时空邂逅。从鲁迅与瞿秋白因高度一致的人民立场而建立的深刻友谊;到陈延年刑场之上,视死如归的“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的高呼;从赵世炎将敌人的监狱和法庭当成讲坛,大义凛然地宣传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理想;到李白十几年如一日,忍受着白色恐怖的威胁和孤独作战的寂寞为党传递消息……一位位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人民,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前仆后继,顽强奋战在城市斗争的前线。他们那忠诚于党、无私奉献、信念坚定的品格必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成为指引我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前行的永不磨灭的光。
——林榕煜 18级生物专业
图|潘亦燊
文|李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