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正值《光华书院科学传播两年行动计划》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特辟“明航科普云”板块,一起来读一读由光华学子创作的科普作品,听一听创作背后的故事。
文章背后的故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在月背艾特肯盆地成功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月球背面影像图。中国成为首个在月背登陆的国家,在人类探月史上竖起了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9年9月4日,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应邀为光华书院和地理科学学院的学生们上了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让我们对中国深空探测的艰辛挑战与可喜成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们对浩渺广阔的宇宙有了无限的遐想与期待。
听完报告,我对中国的“追月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有了这篇科普文章。
欧阳院士的“开学第一课”
文章概要
登上月球一直以来是人类的梦想和目标,中国探月工程也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漫漫长征路。本文回顾了中国过去探月之旅中的艰难历程,介绍了如今中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对未来可能的月球基地建立等深空探测的初步准备做了合理思考和展望。
文章原文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创作感想
从对中国探月的细节不甚了解,到查阅文献不断收获新的专业知识,我感受到了探月工程背后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中国深空探测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