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榜样(八)| 范仟希:励志成才,奋发向上

发布时间:2020-05-15 浏览量:33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中国之青年,含爱国之意志奋发向上,励志成才,任重道远。在这百年之风口浪尖上,世界风云突变,中国之未来,握在你我手中。

励志篇的最后一期,我们将走近2017级化学专业的范仟希同学。

范仟希,光华书院2017级化学专业本科生,曾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入选华东师范大学第25期人才学院研究组,以二三四作身份发表3篇论文和一篇二作综述。


励志科研,提升自我

范仟希同学几乎在未入大学前就定好了目标。高考失利常常会使人失去斗志,但是对她来说却是努力的动力,在采访中范仟希说到:“我进实验室比较早,高考完选专业的时候就模糊地想到要进实验室了,制定了一个大概的计划”。这样的规划并不只是新年flag——想想而已,在范仟希身上落到了实处。为了大三有充足的时间做科研,她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刻苦学习,以每学期30-32学分的“早八晚九”给未来的科研留了充足的时间。

进入大学,对于一些同学来讲意味着突然的轻松,但是范仟希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范仟希认为,她在大学中最幸运的事情就是遇到了一个好的导师。她谦虚地表示:“我觉得我能有这样的科研成果非常关键的就是运气比较好,遇见了很负责的前辈,前辈带着我参加比赛监督我做课题,很感谢他们”。她在采访中将大学时光与高中比较,轻巧地带过了自己的努力:比起高中,还差了一点。在晚课结束后,她仍然会选择去实验室思考一下实验的不足,尝试几次解决方案,常常10点后才回到寝室;偶尔几天的清闲对她来说则是读论文的好时光。

不仅如此,范仟希同学在学业上也没有放松,实验室的付出绝不是学业偷懒的借口,在认真听课、抽空复习的情况下,她大一还是拿到了均绩3.6的成绩。当被问及如何调节学业和科研压力时,范仟希说“压力如何调节?大学难道不是远远轻松于高中么,我只会认为自己不够努力”。励志科研不懈追求,四篇SCI与两个国创成果即是这种努力的回报。

提起全英论文的写作,范仟希同学只是谦虚地说自己的英语还不够好,在写作中需要先写好中文草稿再慢慢翻译,通过模仿其他人的论文用词、写法来优化自己的文章。说到这,她提到了自己的志向——保研到一所优秀的学校继续读分析化学。因为在写作论文时,她深深地意识到自己无论在理论还是经验方面都差得太多,并表示自己现在的“科研”做得还远远不够。


贡献社会,传教育人

尽管不善于社交,不太喜欢参加活动,范仟希还是通过社团和机构搭建连线对接过3个小学生当免费的补习老师,补习的过程对于她来讲绝非完成任务,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范仟希更希望在他们的人生路上能指点一二,这也使得她在指导中常常忘记时间,出现超时的情况在她的课堂并不少见。

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是愉悦的耕耘者。传道授业解惑,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期待。虽然从华师大毕业的学子不一定会做老师,但是要永远记得自己曾经想成为那个点灯的人。


爱国之心,自我养成

当问及“最早接受到爱国教育是什么时候时”,范仟希说“读书,从小学开始就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狂热的爱好并以这些文化为荣。国家的发展,历史的走向,前人的车辙,后人得到的教训,都在书里”,她还说到:“我听过很多爱国的演讲,但他人的指点对于我来说远远没有自己理解的东西深刻”,了解中华文化,从骨子里爱中华的文字、历史、人物、书籍等等。这类爱国意志是不能被撼动的。以中华文化为荣,以自己为中国人为荣,爱祖国、爱党,这才是爱国的本质。

  

 “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大意为众多优秀的人才,在这个国家降生,国家得以成长发展,这些栋梁之臣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师大学子都能励志成才,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


文案|周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