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 看光环学子如何用自身实践诠释“绿水青山中国行”!

发布时间:2022-11-11 浏览量:10

围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光华书院在暑期实施了科学回家卓越实践品牌项目,其中立项支持的来自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两支队伍,经过书院推荐、学校遴选、上海市复赛决赛等环节,分别斩获2022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助力双碳,共筑碧水清湖”——海绵城乡视域下海绵设施低碳效益统析及推广可行性探索》

二等奖

 

《疗愈自然缺失症,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上海市生态环境教育类社会组织现状调查及校园自然教育的模块化课程设计》

三等奖  

      



助力双碳,共筑碧水清湖

海绵城乡视域下海绵设施低碳效益统析及推广可行性探索 

 

  • 项目名片

项目成员:

夏乙嘉 邱博然 马凤敏 

周霄怡 陈嘉宜 陈明煊 

刘鹏欣 周颖 朱煜辉


项目简介:

立足一江一河和人民城市建设,聚焦建设国家双碳目标,本实践项目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踏查上海市临港海绵城市示范区,学习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和设施效益,总结提炼临港经验;利用天地图测绘、地理信息等专业知识,构建海绵设施综合效益核算体系,挖掘海绵设施建设减碳潜力;聚焦海绵城乡视域,构建七省九市调研模式,实现城乡联动融合调研,沿长江流域走访调研5地生态河道水系;设计文创线上线下共宣传,分发宣传品600+份,助力水文化传播;以上海经验对照家乡实际,形成不同城市调研报告9份;基于调研结果、问卷分析、民意调查和各省市建设实际,汇集点滴民意,撰写建议书8份,对政府部门、环保企业进行科学建言,获得积极反馈及相应处理意见,促进城乡共享发展成果。

 

  • 实践回顾

在上海——实地踏查,凝练经验

实践伊始,小组成员对海绵城市这个概念的认识仅停留在课本上,了解并不全面。于是在疫情期间,成员们通过学习强国、中国大学慕课MOOC等平台,以同上一堂课的形式,对海绵城市理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也为后续的实践调研打下专业的科学基础。随后,成员们将目光投向海绵设施低碳效益核算,探索多元影响因子,根据海绵城市建设六大要素、四大原则,建立起多因子海绵设施碳效益核算体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暑假期间,成员们立足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上海,走访临港星空之境海绵公园、南汇新城城市公园、春花秋色公园,共计踏查行程152千米,覆盖面积达2.69平方千米,涉及3个大型公园10大类主要设施。为了获得海绵设施的一手资料,成员们通过天地图国家测绘平台现场测绘,并绘制了设施覆盖图,利用公式核算临港海绵设施碳效益,凝练上海临港低碳海绵建设的经验。

在全国——多地辐射,定点调研

小组成员们采用了线上线下的方式融合调研,搭建起九地联动,汇集中心的实践脉络,即重点调研上海、南通、舟山、温州、郑州、成都、夹江、石柱、吉林七省九地。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近年来新农村的发展,项目以城乡共调研的模式展开,划分出听得百姓声”“城乡共调研”“谏言绘未来等板块开展针对性调研。城市组的成员走访社区、公园,调查城市雨洪管理现状;乡村组的成员以为实践线,探索乡村生态河道建设的过去与未来。在对各自家乡实地情况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来自浙江温州、浙江舟山和四川乐山的几位小组成员还亲自走访了各自地区的政府部门来深入了解家乡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

知行合一”——反哺社会,接续努力

小组成员们深入基层社区,采访了社区管理人员和居民,并通过张贴海报、社区宣讲等方式宣传了美丽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爱护水资源”“生态河道治理等政策和理念。并以上海经验对照家乡实际,形成不同城市调研报告9份;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制作并发放生态环保类宣传物料600余份,于全国七省九市针对性推广;基于调研结果、问卷分析、民意调查撰写建议书9份,对政府部门、环保企业进行科学建言,获得积极反馈及相应处理意见。

  • 成员感悟

夏乙嘉:

从中学课本中最初认识海绵城市,这个曾经谜一样的城市发展理念,到本次社会实践我们接近它、探索它、挖掘它,我看到了一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海绵城市。十年的发展,我国两批试点城市的建设,让海绵城市这一名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实践中,我们同上一堂课,从专业的眼光解读海绵城市的方方面面;我们亲身入基层,倾听最一线的民意心声;我们下乡村、访部门、走社区,去了解自己城市的发展,去寻找海绵城市的印记。而对于它,我们还有很多地方没能认识,还有很多想法来不及实现......

当初选择海绵城市这一主题,是从本科生科创而来,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大众了解面的信息采集,丰富科创的普适性和社会化。但同时,社会实践给了我们其他的收获,尤其是与住建局水利局相关负责人的交谈,我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的任重道远和顶层设计的重要性。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天气,一度使海绵城市成效受到了千方质疑,低影响开发的口号摇摇欲坠,这反映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持久性和全局性。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城市发展规律。老城区多、管网铺设混乱、极端天气、内陆面积广大成为我国特有的城市经济状况和自然地理因素。所以,海绵城市我们需要建,也必须建,更要体现中国智慧”“个性城市的特色,从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五方面共同入手,才能让海绵城市发挥功效,助力碧水清湖的建设!

团队一路走来,感谢各位老师、教授和学院平台的支持与鼓励,是他们的悉心指导帮助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疗愈自然缺失症,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上海市生态环境教育类社会组织现状调查及校园自然教育的模块化课程设计

 

 

  • 项目名片

项目成员:

金梓文 葛苏婷 柴恩平

 李漫淑 陈晓云 张雨


项目简介:

项目聚焦于疗愈自然缺失症,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主题,对上海市生态环境教育类社会组织进行实践调研,挖掘出目前自然教育有待改善的地方,并提出自然教育进校园方案,希望通过团队力量让青少年可以了解自然教育的魅力,疗愈自然缺失症。

 

  • 实践回顾


【线上访谈,初识自然教育;线下探访,体验活动魅力】

实践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多路并行的方式,访谈多位自然教育组织机构的负责人,并制作成访谈录,形成对目前自然教育的活动类型、特点等的认识,意识到自然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实地进行活动的参与式观察,直观感受自然教育的魅力所在。


【总结经验,凝练精华,原创设计自然教育课程】

实践团队通过搜集多家组织机构信息、文献阅读、收集组织问卷市民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挖掘出目前自然教育存在的问题,如活动场所较偏远、价格过高、大众知晓度低等问题,并针对此些问题,设计开发出自然教育进校园模块化课程,在上海廊下郊野公园生态修复空间内进行模式探索,期望通过此方案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自然教育的魅力,成长为更加亲近自然的一代。

  • 成员感悟

金梓文:

第一次听说自然缺失症是在高中,我意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缺失症中的一员。但值得庆幸的是,自然教育话题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们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我们采访了 4 位组织创始人。我能够在访谈中感受到他们的理念与初心。在实践后期,与成员们一起设计自然教育进校园方案,意识到自然教育其实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起来。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身边的自然都可以成为教具。通过自然教育,希望我自己是自然缺失症的最后一代。本次社会实践不仅锻炼了我搜集信息的能力,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团队合作。访谈经历改善了我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我也对自然教育有了一个深入的认识。整个实践过程中还有各位老师与学院平台的陪伴。因为他们给予的帮助,我们团队才能取得好成绩。非常感谢老师们!



 

 

文案 | 夏乙嘉 金梓文

图片 | 夏乙嘉 金梓文

编辑 | 刘鹏欣

审核| 瞿轶雯 周霄怡 文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