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航科普云 | 写在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之后

发布时间:2020-07-31 浏览量:96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正值《光华书院科学传播两年行动计划》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特辟“明航科普云”板块,一起来读一读由光华学子创作的科普作品,听一听创作背后的故事。


【文章背后的故事】

201910月,光华书院组织学生参加在上海科技馆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名人讲坛“汇聚你我之力,共建生态未来”。聆听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挪威等国自然保护领域专家、学者的报告后,生态学专业的赵钊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活动现场

她说,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回溯历史长河,我们所熟知的“环保运动”最早出现在1970422日,距今也只不过经历了半个世纪。影片《宇宙静悄悄》是在1972年发行的,同年召开了第一次全球人类环境会议。如今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问题仍困扰和威胁着人类生存。我们不妨脑洞大开一下,如果植物消失了,在这样的地球人类还能生活下去吗……


【文章概要】

植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可在科幻电影《宇宙静悄悄》中,一位植物学家却在太空飞船中拼命保护最后的植物样本。如果失去了植物,人类还能继续存活吗?我们会面临植物消失的情况吗?为了不让地球像影片中那样变得“静悄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得到一些答案。


【文章原文】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创作感想】

写这篇科普影评时把《宇宙静悄悄》这部电影看了三四遍,每次看完之后的心情都压抑无比,一定要盯着校园中的绿色看上好久才能缓过来。这篇文章的题目虽然叫《假如植物消失》,但虔诚期盼这个“假如”永远都不会变成现实吧!美丽中国建设,有你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