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演讲之光,照亮远方——学习演讲表达对思维认知能力提升的作用”专题讲座在学生发展空间220室举行,上海市演讲与口语传播研究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珂作为特邀专家出席活动,与“追光未来”演讲表达训练营的学员们一起,开启了一场自信表达、有效沟通的实践之旅。
特邀专家刘珂为“追光未来”演讲训练营的学员们带来了两场专题讲座,先后从认知层面和技巧层面向学员介绍了演讲表达是什么以及怎样进行演讲表达。
专题讲座一:演讲之光,照亮远方——学习演讲表达对思维认知能力提升的作用
讲座一开始,刘老师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现身说法,拉近与学员的距离,让学员们认识到演讲能力可以训练以及演讲能为自己的履历添光增彩。
接着刘老师与学员们讨论了演讲表达同思维认知的关系,刘老师介绍了中西不同思维逻辑下演讲表达方式的差异,并与学员们交流了不同专业思维对演讲表达的认知。
而后刘老师从演讲的概念、过程、形式和演讲稿的具体构成四方面系统介绍了演讲表达是什么。刘老师指出,在概念上,演讲者即分享者,要学会概念的结构化梳理与输出;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归纳总结与观点升华;在形式上,既要把握演讲对象特点又不必过多在乎他们的看法,要调整心态,接受自己;在演讲稿的具体构成中,刘老师指出演讲稿是演讲的基石,要有简明扼要的框架、同时代与自身联系密切的选题和正确鲜明深刻的立意。
在讲授过程中刘老师还与学员们就演讲表达的作用和什么是美进行了交流。刘老师指出,演讲能帮助他人、改造思想、讲解推广、分享见解与感悟,而美是生命力,因此演讲的美要以充满生命力的内容为依托。
最后在问答环节,学员赵航向刘老师请教脱口秀与演讲的关系;刘老师指出,脱口秀更接近一种节目表演或者综艺,是给特定人群带来快乐,而演讲更多地在于追寻价值认同与审美认同。
专题讲座二:语言文字的收纳秘籍——“梳”和“理”
讲座开始,刘老师简明地介绍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即演讲中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并强调要勇敢开始,在过程中不断完善。
接着刘老师围绕两个关键词“梳”与“理”展开。关于“梳”,刘老师指出,一是仔细看,对演讲文字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梳理;二是认真听,站在听众视角对演讲内容进行逻辑梳理和结构思考;三是抓重点,把握演讲者想要传递的核心内容。关于“理”,刘老师指出,一是会分类,用关键词对演讲内容分类处理;二是找重点,对分类完的内容进行主次分析;三是善归纳,归纳总结演讲内容的共性、原理与关系。
而后刘老师以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为例向学员们展示了如何对一篇文章进行“梳”与“理”,并强调指出可以学习《白杨礼赞》一文的行文逻辑。
接着刘老师再用两个案例,“参观后的座谈会”与“疫情中的逆行者”,为学员们进一步讲解如何在演讲表达中做到“梳”与“理”。刘老师指出,首先对收集到的材料用关键词加以概括;接着对关键词进行整合提炼,抓住重点;最后,立足自己擅长的领域,提出针对性的观点与建议。
最后刘老师让每位学员选择一个主题,运用今天学习的技巧,发表一段3分钟的即兴演讲。学员们演讲完毕后刘老师对每位学员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学员们学习领悟的高效率,也提出演讲需要更加注重内容价值、听众感受、心态放松、专业思维等建议。
活动小结
刘老师的两次讲座精彩而有益,既有系统的理论讲解,又有生动的案例分析,更有高效的实践演练,让学员们在学与练当中对演讲表达的重要性、具体内涵以及方法技巧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学员们更为具体的技能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文 | 余清粮
联合支持 | 传播学院 选调生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