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明航会举办“拾菁撷华,明航拾年”大学生科普创作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1-10-22 浏览量:82

科学明航会举办“拾菁撷华,明航拾年”大学生科普创作研讨会

20115月,在闵行区科委科协发起支持下,大学生科普公益社团——科学明航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2021年,科学明航会迎来了他十周岁的生日。106日,伴随科学明航会成长的新老会员齐聚云端,以“拾菁撷华,明航拾年”为主题,围绕大学生科普创作展开研讨,以特殊的方式共同为科学明航会“庆生”。活动系“卓尔不凡·追光未来”光华书院社区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并受到2021年闵行区科普项目资助、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支持。



社团指导教师、华东师大光华书院党委副书记涂皘致辞。作为社团的发起人,涂皘老师亲历社团从初建到壮大。特别是光华书院的成立,为社团成员跨专业交流、跨学科交融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他指出,这样的“集聚效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提升学生科研报国的动力。通过弘扬科学家精神、投身科普实践,让学生明白,“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一体两翼’,同等重要”,将前沿科学科普转化,是大学“服务社会”“文化传承”职能的体现。其二,夯实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实践出真知,科普创作离不开对前沿科技的关注和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而大学生群体恰恰是科研大军中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肩负着传承科普创作的重任。其三,增进学生科学传播的效力。科学明航会致力在科研和科普之间搭建桥梁、创造平台。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的“联姻”“牵手”,可以打通前沿科学进行科普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近几年,社员撰写的《抓住新型冠状病毒狡猾的“尾巴”》获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年度好文”、集体作品《病毒如何从动物传染到人类》获2020年“上海市健康科普优秀作品”图文类优秀奖便是最好的“答卷”。

科学明航会十年来主要成果展示



社团首任会长,现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袁静芸感叹,“兴趣引领和社团氛围,使得科学明航会成为华东师大科普的第一阵地”。她认为,大学是一个人想象力和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接触到的前沿科学为科普活动(创作)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把握好、利用好这样的优势,是协会在立足高校、服务社会的道路上且行且歌的“秘诀”所在。她还希望社员继续扎根科学、面向社会,用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赤诚的心为公众带去更多有趣靠谱的科学知识。

从社团走出的高产科普“作家”,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博士生李晟豪已经发表了30余篇科普文章,他寄语社员,“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共同谱写成绩;在未来的岁月中,希望我们继续扎根科学、面向社会,用专业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和赤诚的心为公众带来有趣靠谱的科学知识。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共同进步,和大众的科学精神共同成长”。李晟豪还建议社员,在科普创作过程中努力做到以读者为本,从读者的角度进行写作;以科学为梁,努力保证作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李晟豪发表的科普文章(部分)


现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博士生罗数是科学明航会的第三任会长,她对大学生科普创作过程中,如何将“科研成果科普化”有着切身的感悟与体会:“科普创作中,科研成果的‘读懂’是第一步,应原汁原味地阅读英文原始文献,并正确理解;行文过程应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避免使用过多术语或过长句式,善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多多借鉴前人的优秀科普作品;可适当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让科普文章不仅有真材实料,也有真情实感”。

长期支持社团建设、为社团的科普作品发表搭建起“最后一公里”的《中学科技》编辑刘世洁向社团成立十周年表示庆祝。她指出,科普创作从选题开始,要经历与编辑的沟通磨合,经受多次“修剪”,这是创作者心血浇灌的过程,也是创作者从稚嫩的幼苗成长起来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科普作者,需要无数次磨炼的机会和合适的发展平台,这正是科学明航会与科普媒体“联姻”的意义所在。十年来,科学明航会借助《中学科技》平台发表了近百篇科普作品,培养了一批华东师大“科普作家群”,为青少年科普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负“明航”之名。

十年磨一剑,在科学明航会成立十周年之际,由科学明航会师生参与编写的科普图书“十万个冷知识”系列《神奇人体使用手册》、“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科学馆”系列《细菌大秘密》、“我好奇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身边的科学》和《奇妙的人体》即将陆续出版,以此献礼母校华东师大70周年校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