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注定不凡。一场无形的抗“疫”战争,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举国上下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这个暑假,华东师范大学光华学子也不惧艰难,在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抗击疫情,参与脱贫,以实践英姿歌颂青春,告白祖国。
01高校严防控,复学保安全
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小组综合了实地考察、线上资料搜索以及问卷的发放、处理等多种形式,了解不同省份高校开学时间、同学对高校开学的看法和态度等,为实践小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了应对疫情影响,不同省份高校纷纷采取了严格的防控制度。浙江高校严控进出,在学校大门口处设立体温检测,安排保安时时观测人员进出情况,外来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校园;本校学生在进出校门时也要进行登记和体温检测。海南地区从3月中旬开始疫情比较稳定,为海南高校复学提供了支撑;6月时,海南高校基本已完成返校,并有相对完善的防疫措施。海南高校上课采用宿舍网课+教室上课的形式,口罩是出入校内各场所的硬性要求,师生外出受限;食堂就餐方式也较多样,可外带,可错峰就餐,可自带餐具。在疫情仍有增加但控制良好的今天,全国高校的复学亦在持续推进,稳中求进。
海南医学院 食堂入口处
浙江衢州学院 大门入口处
下图是上海市学生对于复学情况的态度与看法,图中显示,占“不满意”的学生比例仅有2%,大多数同学对于高校的开学速度和态度都是满意的,认为高校是在求稳的基础上建立的处理方案。高校在疫情期间的复学是一种慎重的态度,不仅仅是追求快速开学,更是注重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通过研究高校在疫情期间的复学情况,可以了解到不同省份在疫情影响下的复学状况,同时也展现出中国精神和中国速度。
上海市学生复学态度
高校复学速度情况
02青春助医行,爱在医患间
为了解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地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在面对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以及就诊患者对医院的疫情防控措施的满意度,体验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模式,实践小组发起了“青春助医行,爱在医患间”暑期社会实践。
实践之初,小组成员参加了玉山县中医院组织的医疗志愿服务项目,加入导诊行列,与患者做好沟通、热情礼貌地指导患者就医、护送患者办理各项手续以及做各项检查,尽可能地为患者及患者家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方便患者就医。
参加玉山县中医院医疗志愿服务项目
在获得玉山县中医院的许可后,小组成员在玉山县中医院的门诊部、住院部及相关科室开展线上线下并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重点调查其在面对此次疫情时产生的一些工作压力、心理压力问题;关注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此次疫情防控措施的满意度,调查其可能面临的一些就医困难问题,同时做一些简单的访谈交流,了解疫情期间的具体事件,以获得一些意见和建议。
线下问卷调查访谈
随后,小组成员在医务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各科室及住院部,亲身体验与观察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范围,感受医务人员与患者间的交流常态、沟通方式,以医务人员的视角重新了解患者,对医患关系产生了新的认识。
体验医务工作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小组成员提高了自身的社会素养,体会到医务人员崇高的奉献精神,同时也在实践中锤炼和提升自己,学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勇于承担属于青年人的责任,积极实现青春价值。
03扎根中国大地,调研国情民情
7月中旬,“扎根中国大地”国情民情调研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线上确定问卷制作分工后,实践小组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生活问卷中,组员根据日常生活,划分板块——出行、卫生、安全等提出问题;学习问卷中,组员也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课内课外等,整理出了具体问题。完成整理、添补、修改、精简后,小组积极宣传,收集、整理反馈。
从问卷结果中,小组理性分析、归纳总结,关注问题结果反映出的地区差异性,逐步完善实践成果,并形成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小组不仅得到充分锻炼,更体悟到实践对社会的重要价值,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卫生问题调查结果
课外学习调查结果
04走访杨家箐村,切身体会脱贫
7月17日,杨家箐村委会的有关村干部又踏上了定期回访杨家箐村的39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的旅程,村干部们为了了解这些已经脱贫的贫困户近期的生活情况与生活需求,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而不辞辛劳,实践组也参与到了这次的走访中。
杨家箐村大部分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主要是地处高山深箐的偏远山区,干旱缺水,一方面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另一方面导致了交通非常不便,而交通不便又带来了山区学生上学困难,村民就医困难,到集镇上获取生活用品困难,农产品销售困难。
张开富家是杨家箐村委会下属大龙潭村民小组的一户贫困户,在这一天的走访中给小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对这户的女主人李学英女士的采访中,小组了解了这户的基本情况:夫妻俩在家务农,管理种植的核桃与玉米,养殖了四头猪与二十五只羊,孩子现在杨家箐小学就读一年级。李女士告诉小组,现在他们家里每年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各项扶贫资助政策,儿子在学校读书也享受着教育扶贫政策的各种资助。李女士还带小组参观了已经拆除的旧房子的遗址和新盖起的二层小洋房,在堂屋(客厅)门前粘贴的一幅对联给小组成员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上联:“善政归心,脱贫梦入快车道”,下联:“春风给力,致富花开新大姚”,横批:“不忘党恩”。李女士说,这副春联是春节时负责与他们家结对帮扶的省委党校的干部送来的,党和政府对他们长期以来进行的扶持与帮助,让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得到了经济和技术上的扶持,对农作物和林果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与外界联系的水泥路的修通,让交通变得便利,售卖玉米,核桃和野生菌等更加的方便,经济收入得到保障,孩子上学和家庭成员就医也更加便利。
在这一天的走访中,实践小组切实地体会到了贫困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不易,即使已经修通了水泥路,可以骑乘摩托车进山,但蜿蜒的山路和险峻的高山让人望而生畏,而在水泥路未修通,摩托车还没有普及的时候,这里的人们想要到山外去只能依靠骡马牲口甚至只能靠脚力步行。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能得到改善,离不开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者们仔细将扶贫政策落实到每家每户,也离不开贫困户们自己勤劳致富,用实干创造新生活。
崎岖难行的山路
旧房子遗址
杨家箐村委会村干部
扶贫政策宣传栏
05深入贫困家庭,了解扶贫成果
为了从扶贫工作者的角度深入了解国家在扶贫问题上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目前扶贫的进展,实践小组联系到了贵州省沿河县冷绪中书记。在对他进行了初步了解后,小组设计了有关沿河县扶贫具体情况以及个人发展经历的问题,并邀请冷先生通过腾讯会议接受远程采访。
线上采访扶贫工作者
为了从贫困户的角度了解国家扶贫政策及扶贫成果,小组派出代表在河南省邓州市寇营村现场采访薛祖芹女士,以及在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范大楼村采访段付新先生。薛女士告诉小组,她本人患有白血病,家有四口,母亲有高血压,儿子正在上五年级,女儿正在上七年级,在2015年因病因残原因识别为贫困户,由邓州市政府办薛贤帮扶负责,拟于2020年脱贫,现为低保贫困户。而段先生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帮扶属于一人五保,参加了医疗保险,惠农政策,危房改造30平,有扶贫基金,良种补贴和自来水。
采访段付新爷爷
通过深入采访,小组不仅了解了扶贫进展,也观察到了扶贫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此次采访令小组切实了解到扶贫的重要意义和中央对全面脱贫的坚定决心,也锻炼了小组的社会实践能力。
文案 | 潘昊雯